功能主治:本品为胃黏膜保护药物,用于胃溃疡的治疗。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本品的主要成份为聚普瑞锌。化学名称:(S)-{u-[N\"-(3-氨基丙酰基)组胺酸(2)-N,N,O:N‘]}锌分子式:[C9H12N4O3Zn]n |
本品主要成份为恩替卡韦。 |
|
生产企业 |
吉林省博大伟业制药有限公司 |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20120091 |
国药准字H20203225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本品为胃黏膜保护药物,用于胃溃疡的治疗。 |
恩替卡韦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代偿及失代偿期肝病患者)。也适用于治疗2岁至<18岁慢性HBV感染代偿性肝病的核苷初治儿童患者,有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ALT水平持续升高的证据或中度至重度炎症和或纤维化的组织学证据。其具体使用方法参见【用法用量】。 |
|
用法用量 |
成人1日2次,每次75mg,用温水搅拌呈乳状液后于早餐后和睡前口服。 |
患者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服用恩替卡韦。恩替卡韦应空腹服用(餐前或餐后至少2小时)。推荐剂量:成人:口服恩替卡韦,每天一次,每次0.5mg。拉米夫定治疗时发生病毒血症或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患者为每天一次,每次1.0mg.(0.5mg两片)。失代偿性肝病患者,每天一次,每次1.0mg(0.5mg两片)。儿童:体重32.6kg或以上患者每日剂量应该为本品0.5mg,体重大于10kg且小于326kg患者应该使用口服溶液。儿童患者的治疗决定应该仔细考虑个体患者的需要,并参考现行儿童治疗指南,包括有价值的基线组织学信息。连续治疗的长期病毒学抑制获益必须权衡延长治疗的风险,包括耐药乙型肝炎病毒的出现。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病儿童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升高应该至少持续6个月;HBeAg阴性儿童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升高至少持续12个月。儿童患者的治疗持续时间:尚不清楚最佳治疗持续时间。按照现行儿童治疗指南可考虑停止治疗的情况如下:HBeAg阳性患者的治疗应该持续至达到HBVDNA不可测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至少间隔3-6个月的2次连续血清样本HBeAg消失和抗-HBe阳性)后至少1 |
|
副作用 |
对聚普瑞锌、肌肽和锌盐过敏者禁用本品 |
1.安全性概述:在代偿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可能与恩替卡韦相关的常见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为头痛(9%)、疲劳(6%)、眩晕(4%)和恶心(3%)。恩替卡韦治疗期间与停药后的肝炎急性发作也有报告(见【注意事项】和c.选择性不良反应的描述)。其余详见内部说明书。 |
|
禁忌 |
|
|
|
成分 |
本品为胃黏膜保护药物,用于胃溃疡的治疗。 |
恩替卡韦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代偿及失代偿期肝病患者)。也适用于治疗2岁至<18岁慢性HBV感染代偿性肝病的核苷初治儿童患者,有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ALT水平持续升高的证据或中度至重度炎症和或纤维化的组织学证据。其具体使用方法参见【用法用量】。 |
|
药理作用 |
据国外资料,在服用本品的4126例中有121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实验室检查值的变化。主要症状表现为,皮疹等过敏症状0.12%,便秘0.22%,恶心0.12%。实验室检查值的变化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0.68%,碱性磷酸酶(ALP)升高0.44%,乳酸脱氢酶(LDH)升高0.27%,嗜酸性细胞增多0.27%,甘油三酯升高0.17%。 (1)重要不良反应:肝功能障碍、黄疸(发生率不明):若出现AST、ALT、γ-三磷酸鸟苷(γ-GTP)、ALP上升等肝功能障碍和黄疸等异常情况时,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措施。 (2)其他不良反应 出现下列不良反应时,根据症状采取相应措施 过敏症:发疹、瘙痒感<0.1%,荨麻疹发生率不明;血液系统: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0.1~<1%;肝脏:AST、ALT、γ-GTP、ALP升高0.1~<1%;消化系统:便秘、恶心、腹胀0.1~<1%、呕吐、烧心、腹泻<0.1%。 注:发生过敏应停止用药。 |
||
注意事项 |
一旦临床出现过敏症状或肝功能损伤、黄疸时症状需立即停用本品,进行相应处理。 |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2. 肝移植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 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4. 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磷水平;5. 服药期间避免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