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某法院审理的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案件中,原告李某主张自己是被继承人王某的私生子,要求继承遗产,并提交了一份某生物科技公司出具的亲子鉴定报告。
被告王某的子女对该报告提出异议,认为检测机构不具备司法鉴定资质,报告无效。法院经审查后,依法驳回了李某的诉讼请求。这一案例凸显了亲子鉴定的法律属性——并非所有亲子鉴定报告都具有法律效力,其申请、检测、采信均需遵循严格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梳理亲子鉴定的法律边界,明确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亲子鉴定,以及法院如何采信鉴定结果。
首先,亲子鉴定的申请主体和适用场景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根据我国《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亲子鉴定主要适用于亲子关系存在争议的民事案件,常见场景包括:抚养权纠纷、抚养费追索案件;遗产继承纠纷中涉及亲子关系认定的;重婚罪、遗弃罪等刑事案件中需要确认亲子关系的;户籍登记、移民公证等行政事务中需要提供亲子关系证明的。此外,夫妻双方因怀疑子女非亲生而自愿申请亲子鉴定的,也属于合法范畴,但需双方共同同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强制亲子鉴定受到法律严格禁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三十九条规定,父或者母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否认亲子关系,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否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父或者母以及成年子女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这一规定明确了“举证+拒绝鉴定”的推定规则,既避免了一方强制另一方做亲子鉴定的侵权行为,又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抚养权纠纷中,父亲主张子女非亲生并要求变更抚养权,需提供初步证据(如子女出生证明信息不符、证人证言等),若母亲无法提供相反证据且拒绝做亲子鉴定,法院可推定父亲的主张成立。但如果父亲未提供任何初步证据,仅以怀疑为由要求做亲子鉴定,母亲有权拒绝,法院也不会强制要求。对于成年子女而言,申请确认亲子关系时需提供必要证据,且需征得被申请人同意,不得强制进行。
其次,开展亲子鉴定的机构必须具备法定资质。
根据《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从事亲子鉴定业务的机构需取得司法行政部门颁发的《司法鉴定许可证》,司法鉴定人需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且机构和人员的资质需在司法行政部门官网公示。
未取得资质的机构(如普通生物科技公司、体检中心)出具的亲子鉴定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作为司法裁判、户籍登记、移民公证等官方事务的依据。
判断机构是否具备资质,可通过以下步骤核实:
第一步,登录当地司法行政部门官网(如“XX省司法厅”),在“司法鉴定机构查询”栏目中输入机构名称,查看是否有登记信息;
第二步,核对机构的鉴定业务范围是否包含“法医物证鉴定(亲权鉴定)”;
第三步,查看司法鉴定人的姓名、执业证号是否与机构登记信息一致。此外,正规司法鉴定机构会在检测前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委托书》,明确检测目的、样本信息、收费标准、报告用途等内容,而“黑机构”通常不会提供规范的委托手续。
再者,亲子鉴定的样本采集和检测流程需符合法定规范,这是确保报告法律效力的关键。
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样本采集需由司法鉴定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确保样本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无污染。常见的合格样本包括血液、口腔拭子、毛发(带毛囊)、指甲、精液等,不同样本的采集要求不同,例如毛发样本需带有清晰的毛囊,口腔拭子需在口腔内侧壁擦拭10-15次。样本采集后需进行编号、封装、冷藏保存,并建立完整的样本流转记录,防止样本混淆或替换。
检测过程中,司法鉴定机构需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对DNA提取、PCR扩增、STR分型等关键步骤进行质量控制。
检测完成后,需由两名以上具有执业资质的司法鉴定人独立审核检测数据,确保结果准确无误。司法鉴定报告需包含机构名称、许可证号、司法鉴定人姓名及执业证号、样本信息、检测方法、基因分型数据、鉴定结论等核心内容,并加盖机构公章和司法鉴定人签名章,缺一不可。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亲子鉴定报告的采信遵循“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原则。
若一方当事人对鉴定报告提出异议,需提供相反证据(如检测机构无资质、样本被污染、司法鉴定人违规操作等),并可申请法院通知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法院会结合异议证据、鉴定报告的规范性以及案件其他证据,综合判断是否采信鉴定结果。例如,若当事人主张样本被替换,需提供证据证明样本采集或流转过程存在漏洞,否则法院将采信合法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
此外,亲子鉴定涉及个人隐私和家庭伦理,法律对鉴定结果的保密有严格要求。
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委托人的个人信息、样本信息及鉴定结果,除非法律规定或经委托人同意。违反保密义务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分、赔偿损失等。
总结而言,亲子鉴定并非“想做就做”,其申请需符合法定场景,检测需由正规机构完成,报告需具备法定形式,才能被法律认可。当事人在需要进行亲子鉴定时,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选择具备资质的机构,严格遵循法定流程,以确保鉴定结果的法律效力。同时,应理性看待亲子鉴定的意义,避免因盲目申请鉴定对家庭关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