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鉴定报告,满篇都是‘基因座’‘亲权指数’,根本看不懂,只能翻到最后看结论”——这是很多人拿到报告后的状态。其实亲子鉴定报告不用全看懂,抓住3个关键信息,就能轻松判断结果,还能避免被假报告忽悠。今天就教大家怎么看报告,5分钟就能学会。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正规的鉴定报告结构都很统一,不管是哪家机构出的,核心内容都一样,主要分三部分:基本信息、检测数据、鉴定结论。咱们重点看后两部分,尤其是这3个关键地方:
第一个关键:鉴定结论,这是报告的“最终答案”,一般在报告最后一页,加粗显示,非常显眼。结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支持XXX与XXX存在亲生血缘关系”,要么是“排除XXX与XXX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这里要注意两个细节:
①结论里会写清楚被鉴定人的姓名(或化名,个人鉴定可能用化名),比如“支持张三与李四存在亲生父子关系”,要确认姓名和自己提交的一致,别拿错报告;
②排除亲子关系的结论是100%准确的,不会有“可能排除”“大概排除”的说法;支持亲子关系的结论会附带一个“亲权指数”,这是第二个关键信息。
第二个关键:亲权指数(CPI),这是判断“支持亲子关系”的核心数据,一般在检测数据表格下面,或者结论前面。简单说,亲权指数就是“亲子关系成立的概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亲子关系成立的概率越高。
国家有明确规定:亲权指数≥10000,才能得出“支持亲子关系”的结论,这时候亲子关系成立的概率超过99.99%。正规报告里都会写清楚这个数值,比如“亲权指数:123456.78”,说明概率非常高,基本可以确定是亲生的。如果亲权指数<10000,正规机构不会得出“支持”的结论,只会写“无法确定亲子关系”,需要重新采样检测。
举个例子:张先生的报告里亲权指数是56789.10,远大于10000,结论是“支持亲子关系”,那基本可以100%确定是亲生的;如果李先生的报告里亲权指数是8000,结论会是“无法确定”,需要加测更多基因座再判断。
第三个关键:基因座分型数据,这是报告里最专业的部分,全是数字和字母,比如“D3S1358:15/16”,很多人看到就头疼,其实不用全懂,只要看一个规律就行。
基因座可以理解成DNA上的“小标记”,正规报告都会检测16-20个基因座(越多越准确)。每个基因座后面会有两个数字(或字母),代表从父母双方各继承的一个基因。规律就是:孩子的每个基因座分型,必须有一个和父亲一致,一个和母亲一致(如果母亲也参与鉴定的话)。
比如父亲的基因座D3S1358是“15/17”,母亲是“16/18”,孩子的这个基因座就只能是“15/16”“15/18”“16/17”“17/18”中的一种,要是孩子是“14/19”,那就和父母都对不上,说明排除亲子关系。如果是父亲和孩子两个人做鉴定,孩子的每个基因座必须有一个和父亲一致,比如父亲是“15/17”,孩子可以是“15/16”“17/18”,但不能是“14/18”。
除了这3个关键信息,还要学会看报告的“防伪标识”,避免拿到假报告。
正规报告有3个防伪点:
①有机构公章和司法鉴定人签名章,两个章缺一不可,没有的就是假的;
②有机构的联系方式和地址,能打通电话并核实报告编号;
③报告上有唯一的报告编号,可在机构官网或打电话查询真伪,输入编号能查到对应的鉴定信息。
给大家举个真实案例:王女士拿到一份“支持亲子关系”的报告,结论写得很清楚,但她发现亲权指数只写了“99.99%”,没有具体数值,而且基因座只检测了8个,还没有机构公章。她打电话去核实,发现根本没有这个机构,才知道被骗了。所以大家拿到报告后,一定要先查防伪,再看关键数据,别只看结论。
最后总结一下看报告的步骤:
①先翻到最后看“鉴定结论”,确认是支持还是排除;
②支持的话,看“亲权指数”是否≥10000;
③想更放心的话,看“基因座分型”,确认孩子的基因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来源;
④最后查防伪,确认报告是正规机构出具的。
按照这个步骤,再复杂的报告也能轻松看懂,不会被专业术语吓住,也不会被假报告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