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顺应自然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说道家养生,而道家养生最重要可能知道的人比较少。老子认为人是存在天地之间的,而道家养生观提倡的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就是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自然流露的养生观。
庄子反复强调,人在生死问题上要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生而无乐,死而无悲,不以生死为念。他把生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一样普通。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地。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对死亡持自然态度,让人们在主观意念上把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自然、合理的发展归宿,无怨无悔地接受下来,从而获得一种达观的死亡观。“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日中则仄,月满则亏,物壮则老,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因此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安然面对死亡。死不过是摆脱了人生的一切牵挂和烦恼,自由自在、任意逍遥,是最惬意不过的了,故而人们应当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种将生死纳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观,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十分豁达与超然,但是他明确反对为了名利去做害生的事情,他认为伯夷为了善名死于首阳山下,盗跖为了名利死于东陵,他们虽然死亡的原因不同,但是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就是戕害自己的生命。所以后来《淮南子》就说,追求富贵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让你左手握着天下之图,右手割破自己的喉咙,就是最愚蠢的人也不会那么做的。所以“生尊于天下也”,反复强调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能得道。#p#分页标题#e#
道家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以平等的心胸对待万物,天地万物都存有平等的价值。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虚静。老子主张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无为自然,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神主张。《老子·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心的正常功能,从而开创了中华养生学的“静神学派”。
庄子推崇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主张静以养神。《庄子·刻意》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在宥》提出了“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养生主张。
庄子提倡以“坐忘”“心斋”“撄宁”等心态面对生命。所谓“坐忘”就是否定知识是有分别的,把它们都忘了吧,这样就能达到心灵上的宁静。“心斋”是说要专心一意,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领会,用气去感应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空明的心境。《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说自己解牛的时候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神、用心感应,“不以目视而以神遇”。所谓“撄宁”就是在纷扰中保持安定,平心静气,安然无欲。
道家的生命观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太执著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这样你就能达到齐物我、同生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管子》中的《内业》篇,可以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精神养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全心、大心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的养生方法,一是正心。不但形体要正,而且内心要正,要平和中正。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人不能正心,就会有害生命。二是静心。心神要静,《管子》提出了著名的“静因之道”,不要把自我的东西强加给外物,要遵循事物本来的面目。内心要无为、虚静。三是专心。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物干扰,从而保持心身安乐。《管子》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催,福将自归。”指出忧、悲、喜、怒都有失养生之道,人应该安神定志,才能增福增寿。#p#分页标题#e#
《淮南子》坚持形气神三者统一的生命整体观,认为神清志平、五脏皆安是养生的根本,而一味追求膏粱厚味、荣华富贵等是违背养生之旨的。《淮南子·精神训》说“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主张形体和精神都不要操劳过度,认为“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还说:“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东晋初期有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叫葛洪,自号抱朴子,写了《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事;外篇主要讲人间得失,评论世事。《抱朴子》认为养生其“诀在于志”,强调寿命不取决于天命、富贵,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是养生的关键,他说养生要做到“无心”,不是没心,而是老子无为、虚静养生观念的一种延伸。
南朝的陶弘景有一本书叫《养性延命录》,从书中的思想来推断,陶弘景应该属于道家。他主张养生要闲心寡欲以养神。他说人赖以生存的是神,神所依托的是形。神形分离人就会死亡,死了就不可再生,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他认为“恣意极情”是养生的大忌,人要注意颐养性情,不要随着欲望而胡作非为,还提到了“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知道,道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仙。道教认为宇宙万物有主宰的神仙,神仙是不会死的,人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也可成为神仙,所以人应该好生、尊生、养生。因此,道教有一系列的养生理论与实际修炼方法,比如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但都是以精神养生为第一位的。道教提出的“性命双修”,命指形体,性则是指心、神、意、德。以神为性,气为命。用神驭气,神凝气结而成丹,就叫性命双修。《上仙经》说:“修性不修命,如何能入圣?修命先修性,方入修行径。”认为“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p#分页标题#e#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常见疾病
- 妇科
- 男科
- 皮肤科
- 心理科
- 神经内科